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重要事件 > 详情页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总量稳定 结构优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齐升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作出重要论述,深刻指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金融部门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业立业之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5%,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9.7%,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6%,均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均明显快于全部贷款增速;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


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近年来,人民银行注重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支持经济和物价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2018年至2023年,社会融资规模、M2年均增速分别为10.6%、9.6%,与同期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适当提高,支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过去10年,我国GDP年均增速约6%,经济总量翻了一番,CPI年均涨幅在2%左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物价稳定的优化组合。


面对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加息的外溢影响,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优先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共下调准备金率25次,累计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为银行体系提供稳定的中长期低成本资金。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逐步下调至当前的1.8%。


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按照党中央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的要求,人民银行果断采取多种措施,总量上超预期投放流动性,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分层次有梯度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有力支持了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助力我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面对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房地产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信贷需求出现换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接近250万亿元,金融总量已经不少,盘活存量信贷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会显著提升,这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支撑经济增长来说,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沉淀空转、优化贷款投向,与新增贷款同等重要。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近期撰文指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继续加强监测,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与多部门加强配合,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不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相较之前,现在贷款更便捷、更容易了。”这是多家企业对于近年来融资环境变化的深刻感受。这一变化的背后,凝结着多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为改善企业融资状况而付出的努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部门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9万亿元,同比增长27.3%;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上述重点领域信贷增速的高速增长离不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逐步完善。近年来,人民银行聚焦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带动优化了信贷结构,这些阶段性货币政策工具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目前,部分工具在顺利实现目标后,已稳妥有序退出,为市场化资金衔接进入创造了条件。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范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约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聚焦支持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了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基本覆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下一阶段,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通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期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未来,人民银行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更好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


2012年,人民银行允许存款利率适当上浮;2013年7月,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2013年9月,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节点,人民银行指导成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立以来,对市场利率定价行为进行了有效自律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了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在协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2019年8月,人民银行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LPR报价行均为利率自律机制成员。经过近5年的持续推进,LPR改革取得重要成效,带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持续下降,2019年LPR改革以来至2024年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下降160个基点至3.7%,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累计下降180个基点至3.7%。


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参考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记者注意到,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之后,存款利率调整的灵活性明显增强。2022年以来,主要金融机构多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更大,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减轻银行负债成本压力,为让利企业提供坚实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展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要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和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5号
电话:010-53682770
邮箱:china@gafm.net.cn
京ICP备2022021354号-2
扫一扫!

版权所有 GAFM中国培训与认证管理办公室

©1995-2024,Beijing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Global Academy of Finance & Management, Inc.